半路夫妻的传奇 ---著名书画家武长家、刘玉莲夫妇的故事

时间:2018-10-24 16:03   来源:中国人生科学学会营养科学分会   作者:admin   
  楚廷富
 
  “半路夫妻”,是指两个人都有过婚姻史,离婚或丧偶再结婚的伉俪。

  清朝诗人顾炎武,在《精卫》、《又酬傅处士次韵》两首诗中说得好:“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这或许是对武长家、刘玉莲这对半路夫妻传奇的写照。

  他们到底是如何传奇的?还请您细细地看。
 
  书画展览品被抢购一空
 
  金秋是个万紫千红的丰收季节。

  2015年10月8日这天上午,晴空万里。一对70岁上下的著名书画家武长家、刘玉莲夫妇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展现时代精神的书画艺术展,在肥城书画艺术馆隆重展出。在阳光的照耀下,展馆门口的排排花篮,五颜六色,斑斓艳丽。什么金子般的花,什么玛瑙般的花,什么翡翠般的花,什么宝石般的花,都微笑着为展览添彩。特别是“武长家、刘玉莲书画艺术展”的横幅,11个重磅大字,金光闪闪,耀眼夺目。

  山东大学书法理论家傅合远教授,提前浏览了武长家、刘玉莲已布展好的作品。在开幕式上他说:“这对夫妇的作品,使我受到非常大的震撼。武长家先生的书法,有炉火纯青的功夫,大气磅礴的气势,挥洒自如的优美风格;刘玉莲女士的绘画,造诣深厚,神韵鲜活,大有吴昌硕、王雪涛的画味与构势。他们两个的作品,件件都是珍宝,放在哪个省,乃至全国也都是数一数二的,可谓大家的作品。”他接着说,“武长家、刘玉莲,在肥城他们是大家,在泰安他们是大家,在济南也是大家,到了北京,仍然是大家。”

  这天上午10时许,武长家、刘玉莲书画艺术展开幕,来自全国、全省各地的书画专家学者,本地的书画专家、爱好者,潮水般的涌进了展厅。

  展厅内,灯火通明宜人,作品清新高雅,观展者专心读取,议论低吟无喧哗。一位浙江美院毕业的陈先生,也是著名的书画家。他看了刘玉莲的《何人不爱牡丹花》的画,和武长家在画上题写的草书诗句后,他对老伴说:“你看此画怎样?”“真棒!”陈先生接着说:“是啊。书画艺术超群,无人能比。看这样的展览,真是一种美的享受。来,咱们在画前拍个照。”陈先生与老伴照了正面的,又照了侧面的,反反复复,把这张大美书画的每个角度都与他们融在了一起。

  《春花》这幅画,是作者根据300亩大片牡丹,从菏泽“嫁”到肥城后,与桃花竞相示美而作的。展画前,只见一位姓仲的长者和在读美院的孙女交谈着。“爷爷,你是书画爱好者,懂得不少。你对这幅画评评看?”爷爷点头答道:“这幅画,桃花、牡丹花争奇斗艳,再加上鲜草、杂花、草书诗句,生动有趣。”孙女接上说:“此画构图和谐,置景得当,色彩相宜,舒展大方。在我们美院做模特画也是上等品。不管此画多少钱,我想收藏,你同意吗爷爷?”爷爷高兴地说:“只要你喜欢,不管多少钱,我都给你买下。”

  一位年轻的书画爱好者,站在一幅《暖春》的牡丹画前,观赏了足足一个小时,都不肯离开。工作人员问他对此画有何感想。年轻人毫无避讳地说:“是有想法。我是附近某个社区的,姓王。三年前和同一个工作单位的张某结了婚,并有了自己的小女儿。我因为不守规矩,被辞退。可是,我媳妇没有嫌弃我,反复地用‘一个好的男子汉,就要哪里摔倒从哪里爬起来’的名言开导我,使我改正了错误,单位上又让我回去试工一年。我的这些事,不正象《暖春》这幅牡丹画吗。图中上部是两朵并列,正在开放的牡丹花,花左下方是一个花蕾,下面有仙草相托。这正是我们一家三口啊。如果没有《暖春》的温暖,我也回不到工作岗位。因此,我想买回去给孩子她妈做个纪念,请你问问他们,能不能现在就买走。”工作人员听了这位青年的感想,非常受鼓舞,表示支持他的想法。

  这次书画展览计划7天,而在第六天上,139幅作品便被爱好者抢购一空。为此,新华社作为奇珍消息,突出进行了报道。
 
  只有志趣相投才再续弦
 
  世间,有各种各样的规律,推动着历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有一首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近千年来传颂不衰。词中指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作者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相连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比喻而论,求得安慰。表达了词人洒脱、旷达的胸怀。

  由此看出,人们的生老病死,这也是人类命运规律的一种常态。武长家、刘玉莲夫妇,十五年前都有各自的原配老伴,但他们先后均因病辞世。亲戚朋友们不少人张罗着再给他们二人续个弦。目标找了不少,就是没有一个是他们可心的。当有人给武长家介绍了刘玉莲后,他得知,其人原籍泰安,1952年10月生人,1975年泰安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肥城矿务局中学任教。她专攻国画,尤喜画牡丹。期间她在泰安师专国画系、85级中国书画函大进修;刘玉莲也从介绍中得知,武长家,1942年9月生人,原籍肥城,1964年参加解放军后,不久便从事书法美术工作。1970年作品油画《 重踩长征千里雪 》,参与了兰州军区和甘肃省举办的画展。1971年,他又观摩了全国全军美术摄影大展,受到了鼓舞,奠定了从艺的决心。1976年转业到肥城县剧团做舞台美术工作。1984年调入县文化馆做专职美术人员。1987年他又参加了中国书画函大的深造。之后他专攻书法。双方听了介绍人的说词,谁也没有推脱,并探讨了一些各自关心的问题,并同意进一步的交往。

  双考验。武长家和刘玉莲都在想,对方的为人处事,道德品质,通过广泛了解是可以知晓的。但书画艺术水平如何呢?得找个机会比试一下。他们真是心有灵犀啊。一天上午,武长家对刘玉莲说:“刘老师,咱们画张画,写写字怎样啊?”刘玉莲自然高兴。她说:“我先画”。于是,她挥毫泼墨,点石成金,添枝加叶,渲染色彩,很快就完成了一幅牡丹花鸟画。刘玉莲端起茶杯,一边喝着水,一边暗暗在想,这是武老师在考我,我也测测他。她放下茶杯,对武长家说:“武老师,我这张画败笔了,扔了吧。”“怎么败笔了?”武长家接上说。“你看,我把小鸟画在了人们不注意的角落里”。刘玉莲说。“不要紧,我来看看。”武长家看后,挥笔在画上写到:“我本无人赏,躲在花荫旁。”诗句一现,耐人寻味。画面神采出众,又加草书舒畅大气,因此生动而有趣。机智的双考,二人非常满意。

  正是由于他们二人,志趣爱好相同,这就为他们丧偶退休后再牵手有了一个牢固的基础。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双考”,武长家、刘玉莲都得出结论:对方是好人。因此,这门婚事就定下来了。

  亲朋好友听说武长家又找了个画家媳妇,不少人就问他,“是登记结婚啊,还是来一个时髦的搁伙搭伴?”他却坚定地说:“我和刘玉莲老师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只有志趣相投,才是择偶最重要的条件。既然我们志同道合,就不来小孩子们‘过家家’的那一套,领取结婚证,光明正大的做人、做事、过日子。”

  武长家、刘玉莲二人,准备结婚了。他们不装修房子,不买重要嫁妆,不请客收礼,只是采购了一些生活必须品。可他二人觉得,结婚是件大事,得有点有纪念意义的东西。想了半天他们认为,二人都是书画的创作者,何不创作一幅有纪念意义的画呢?他们经过深思熟虑,精心构想,画出了一幅万紫千红《春来归》的八尺巨画,并由武长家题写了“若有人知春去处,唤起归来同住”的诗句。竖幅画分三个部分。中下部金石前面,是一束近景牡丹花,在金石上面站着一对活泼的小鸟,方向一致的看着金石右上方的牡丹花。第二部分,是画的右侧,大部分为中景的牡丹花。第三部分是,从中景至上景,为万紫千红的各类花卉虚拟景。这幅画告诉人们,武长家、刘玉莲两位书画家的“青春”又回来了。他们象小鸟一样,成双成对,站在时代的潮头,目标一致的大展宏图。

  2007年7月的一天,尽管没有轿子唢呐的伴奏声,尽管没有轿车的鸣笛声,尽管没有迎亲的乐队声,尽管没有报喜的鞭炮声;却有着穿越时空的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声。全家和介绍人在一起吃了顿饭,就算完成了结婚仪式,走向了新的人生路。
 
  没名分的超越中书画协
 
  每个职业有每个职业的特点。搞新闻的,关心的就是哪里有奇特故事的产生。

  中国日报网新闻部副主任赵杰忠,得知武长家、刘玉莲夫妇的书画作品,在展览会上被抢购一空的消息后,迅速赶到肥城,进行了深入地采访。回到北京,他向领导汇报后,便把两位书画家的简要事迹,连同书画特刊的相关册页,放在网上进行了传播。没想到,识宝的人还真不少。当人们在网上看到武长家潇洒俊俏的草书;刘玉莲有着意境、景象、情趣、变化、点染、洒脱之美的花鸟国画时,不少人电话询问赵副主任,“作品这么帅,我们想收藏,可他们是哪一级的书画大师呀?”他当然知道,刘玉莲是刚批不久的省美协会员,武长家却没有名份。他便巧妙地答道:“画家是省级美协会员,书法家是基层高手”。事后,赵副主任在想,武长家虽然不是什么会员,字却写得这么好,得找中书协讨个说法。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把两位书画家的特刊、册页给中书协主席张海及其他专家们看。经过中书协专家的反复审视和分析,最后,中书协主席张海评价说:“武长家的书法,飘逸潇洒,气势恢宏,酣墨流畅,高雅从容,功夫非常纯熟,书写水平超越了中书协理事。”网友们听到中书协主席对武长家这样的肯定后,书画作品在网上也火了起来。

  不少人以为,这对书画家真了不起,“一夜”成名了。了解他们两个人的都知道,岂非偶然。这对夫妇结婚已经12个年头了。在这之前,他们虽然都有一定的书画艺术基础,但在艺术的成熟度上远远赶不上今天。武长家与刘玉莲,虽然人生的背景各异,年龄有些差别,但两人结婚这些年来,因为有着共同的艺术志趣,他们肝胆相照,互相尊敬,互相支持,在书画传统艺术探索创新的道路上,成为时代的典范。

  他们殚精竭虑解决理论上的难点问题。武长家、刘玉莲二人,深入了解历史上各朝代书法、国画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历代书画的经验总结,感悟重点理论问题。例如,在传统的哲学中,有天人合一的论述。书画家如何运用这一理论,指导书法与绘画呢?他们两个经过分析研究认为,这一理论是对大自然的态度,人与自然是相融相生的。书法、绘画就是书画家们表达这种哲学观念的重要艺术形态之一,也是人与自然内心互动的统一。

  他们用池水尽墨精神对艺术千锤百炼。武长家、刘玉莲二人明白,千锤百炼就得下真功夫。不少人都知道,徐悲鸿是画马的高手。他的《奔马》,神采奕奕,骨骼坚韧,健壮有力,迎面而来,似要奔出画面。徐悲鸿说:“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功力,即以画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其娴熟的画马技艺,源自大量地写实训练。因此,二人均以徐悲鸿为楷模,苦练艺术之功。武长家反复临摹有着古朴、雄浑、端庄、阳刚之气的汉隶、魏碑和有着高雅、温秀、灵动、中和之美的王羲之、王献之的行草书帖。什么十七贴、淳化阁帖、孙过庭书谱,怀素、张旭、黄廷坚,以及当代胡亢美、张旭光、林散之、刘洪彪等人的传统草书贴,也都是他汲取精华的重点。为了打实功底,练好字的部首及横、竖、点、捺等基础的训练,他光向同事、朋友要来练字的旧报纸,就得装好几汽车。严格搞好每个单字造型的训练。在练字中,他按照爱因斯坦“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艺术上的异想天开,会造就伟大的艺术家”的要求去训练。草书个性张扬,沸腾感情,伸缩自由。因此,他特别喜爱草书。狂草更易打破行列界限,字形上下通达,左右舒展,随心所欲。对狂草的训练他也是更爱有加。在基础的训练中,脑力和机体的智能训练,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他在书写“山舞银蛇”的“舞”字时,运笔龙飞凤舞,神采昂扬,行云流水,势不可挡。在书法行文中,这个“舞”字就占了普通三四个字的位置。刘玉莲也和武长家一样,如痴如迷,老老实实地临摹白雪石、高冠华、李可染、李苦禅、梁树年、郭怡宗等大师的传统名画;元件技法,使之烂熟于心;不断创新,使作品“我家风味他家无”。

  他们力耕砚田,谋划训练好构势、布白、章法关系的协调与创新发展。武长家说,“这些训练都是必修课,也是不断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他创作的500余幅毛泽东《沁园春•雪》,每幅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新的风貌。刘玉莲对每一幅画,均是训练精心设计,和谐布局,画中有诗,诗中有意。付出辛劳,得来成果。例如,她创作的《国强民富吉祥牡丹图》,把诗意韵味,通过置景、构图、线条、着墨、留白融在画面中。此画八尺图,分为三部分。左上角为似与不似的柿树枝叶和果实,象征着事事如意;柿树下,仙草之上,两只雄雌健壮的大鸡亭亭玉立,相依为伴,昂首高鸣,呈现着大吉大利;第三部分,中间金石两侧为三束中低两高、花色、姿态各异的牡丹花,意境生动而丰富,彰显着生命的灵动,好似报告着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看过刘玉莲绘画的人都觉着,其艺术巧夺天工,意味无穷,不愧为大家之作。

  他们的心血,铸就了辉煌。2014年初,肥城市春秋古城开辟了文化一条街,给书画家们提供了门店展房几十户。武长家、刘玉莲把书画摊张一摆,一下子就吸引了很多人。爱好者们经过反复地比较,都感到这对书画家的档次最高。门店开张没几天,正赶上一个双休日。本市的,外地的书画爱好者们来了不少人。武长家、刘玉莲二人的100多件书画作品,在一个上午,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就被书画爱好者抢购一空。

  不少人都知道,有哪一级的书画作者,包括中书画协成员,他们的书画展品,被爱好者抢购一空的?真没听说过。这是书画爱好者,对武长家、刘玉莲作品的钟爱。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武长家、刘玉莲二人,在书画艺术上呕心沥血,苦苦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多年来,武长家获全国各类书画展览金奖十次,银奖两次,铜奖两次,精品奖两次;刘玉莲获全国各类书画展览金奖两次,银奖一次,其他奖五次。
 
  “小人物”进京领回“大职衔”
 
  武长家、刘玉莲这对书画夫妻的名气越来越大。但他们更加不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要求:“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因此,他俩不顾老弱身体的状况,共同谋划,用画笔讲述肥城桃都的故事。

  他们画的《桃花源三月落红雨》就是根据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创作的。陶潜在诗文中写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作者描写的这一世外桃源,虽然令人神往,但却都是空想的。作为群桃之冠的肥城桃,早在唐代,就被当年的作家段成式写在他的小说《玉格》一书中:“言御史中丞史论在齐州(济南)时,出猎至一县(肥城)碰上一僧正在食桃,其大如碗,鲜美异常。中丞遂随其寻访桃林,翻山逾涧,见有桃林数百株,枝干扫地,高二三尺,芳香扑鼻”。这说明,在唐代肥城已有大面积的桃树种植,但不叫“肥城桃”之名。肥城的桃树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肥城境内已有桃树种植,迄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到了北宋时期,桃树的种植和栽培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明代,肥城桃已成了皇家贡品。时至今天,经过不断的改革开放,肥城桃近几年已发展到十万亩,300万株,总产可达7500万公斤。刘玉莲把《桃花源三月落红雨》这幅画一收笔,武长家便将笔一挥,题写了“桃都三月落红雨,桃花飞来片片情”的诗句,反映了远古以来,肥城这个真正的桃花源之变迁。特别是当今改革开放后,肥城以桃为媒,各业大发展,进入全国百强县(市),人民群众生活幸福美满的情景。此画大气恢宏、运笔跌宕、势吞宇境;它诗为红雨,流进小溪,流进湖泊,流进长江,流进黄河;它画如红云,飞过高山,飞过丘岭,飞过沟壑,飞过田中;它似同彩霞,美在天际,美在庄园,美在城市,美在人间。
陶潜幻想的桃花源怎能与如今的桃花源三月落红雨相比呢!

  《桃园月夜》,是作者针对唐代诗人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传统诗的故事而作的。当年书生崔护到郊外春游,在一个小村子里,看见一株盛开桃花的树旁,站着一位美貌的姑娘。崔因口渴向她讨水,无过多语言以对,便悄然离开。第二年相同时间,他又来到这里,但见双门关闭,人却不知去向。崔护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数日后,崔护再次探访,姑娘却因思念他而亡。崔护悲悔大呼:“崔护在此!……”谁知,惊呼又把姑娘唤醒了。为了他们的恩爱,作者在八尺竖幅巨画《桃园月夜》一画中,上部分画的是圆圆的大月亮的虚拟背景,画的主体,由一粗一细相交叉的两根桃枝、叶子和三个桃子组成,弯曲着从右下方伸向左上方。底部为虚拟的土坡、石块、芳草。一对写实的小鸟并排站在月亮前横长的桃枝上,看着三个桃子,窃窃私语。这幅画反映了崔护在诗中的那对情人,守着自己的桃园,过着人丁兴旺,幸福美满的生活。

  两位书画家,将传统的《麻姑献桃》一诗,描绘到了八尺画面上。他们画的老寿星、麻姑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堪称超古之笔。

  他们对现代写意的国画,更是妙趣横生,活灵活现,柔和飘逸,大气回荡。画家反映祖国形势大好,《锦绣前程》的牡丹画,反映安定团结的《国泰民安》的山水画,反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贵妃醉酒》的人物画,反映宾客满朋,共商大计,发展经济的《桃花节》大幅巨画等,均使人过目难忘。

  在新的时代里,武长家的各类现代书法墨迹,伴着刘玉莲的各种现代国画作品,跳跃着、歌唱着、欢腾着飞进了世间的千家万户;飞进了大雅之堂的名门旺族;飞进了“一带一路”国的展厅里头。

  正当这对书画夫妻用画笔描绘着美好生活的时候,从2015年起,市老龄部门正式聘请刘玉莲做了肥城市老年大学国画花鸟基础班和国画提高班的教师。不久,市里还让刘玉莲肩起了一个有她和社会书画人员组成的肥城桃书画研究班的教师,主要任务是从各方面用画笔讲好肥城的桃故事。刘玉莲当教师,武长家当助教。刘玉莲教学员一丝不苟地作画;然后,武长家手把手的教他们为画题诗。学员们都说:“有刘玉莲、武长家两位书画家老师的任教,大家的绘画水平疯长,成果显著。2016年12月,集学员优秀作品100多幅,出版的《桃都梦正圆》大型画册一书就是证明。”

  昔有“三顾茅庐”故事的传颂,今有“三次设宴”挽师情的佳话。刘玉莲已是近七十岁的人了。这期间她因甲亢病做过两次手术。为了不影响教学,刘玉莲再三向校方提出辞教。领导上还没说什么,学员们知道后,可舍不得老师走了。为了留住刘玉莲,他们自己凑钱三次设宴,挽留老师。大伙表示,“上课不要急,等你身体好了再说。讲课声音不能大,您就放低点。实在听不清,咱们就加放音机。”大家恳求知识,关心爱护老师的话语,感动了刘玉莲,感动了武长家,感动了工作人员,感动了校方领导。

  2014年初,中国日报网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为时代服务,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民间各类艺术人员的发掘和大评选活动。武长家、刘玉莲这对“小人物”的书画艺术业绩,竞感动了“上苍”,名列榜首。中国日报网正式通知他们进京领奖。这年冬季的一天,在中国日报网的颁奖大会上,武长家、刘玉莲二人,双双被授予“德艺双馨的书画艺术家” 。武长家还被聘任为教育部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和高级讲师;刘玉莲还被聘任为该院的理事和高级讲师。他们面对这些荣誉表示,要以此为新的动力,将书画艺术更好地服务于祖国、服务于人民,服务于这个光辉的新时代。
 
  亲爱的朋友们,武长家、刘玉莲这两位书画家半路夫妻传奇的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

  最后,让我们共同举起,盛着最美最美的美酒的酒杯,祝这对半路夫妻,健康长寿,幸福潇洒,艺术之树,再著新花!
分享到6.79K